90年代东芝索尼三洋飞利浦等IC大厂的收音机芯片产品已经极其成熟和丰富,而且价格相对低廉,因此集成电路收音机也迎来了鼎盛时期,无论是国机还是洋机,各种机型层出不穷,尤其是洋机的高端机也大多诞生在这个时期。例如索尼数调全波段便携机型,就涌现了7600系列,SW55,77,07等高端机。SW1这台精美的迷你小机也是那个年代的产物,外形只比烟盒略大,可谓是最小巧的数调二次变频立体声全波段机,覆盖FM76-108Mhz,AM150-29999Khz以销售地不同而略微不同。该机有两个版本SW1S和SW1E,机器本身没区别,只是随机的附件不同而已,可以认为S是高配版E是乞丐版。高配版包括3V稳压电源,耳机和有源天线AN-101及放大器。该机体积虽小但是性能和使用体验并不差,是出差旅行,随身携带的好机。

   机器虽小,但是操作性一点也不妥协,虽然没有飞梭,但是它的按键设计的间距足够,而且按键比较大,很容易操作。尤其是数字键带圆弧状的凸起,相比之下德生的按键就比较坚硬手感差多了。SW1使用了一只特制的椭圆形纸盆喇叭,喇叭网罩与操作区刚好是黄金分割比例,非常协调。机身侧面有天线远近程开关和线路输出接口,天线属于测拉型设计与SW55一样,机身右侧是音调开关,音量旋钮,立体声耳机插孔,外接3V DC口和手挽带。机身背面有一个小槽,挽带上的一个塑料片可以插入其中,这样就可以把机器倾斜放置来收听了。

  索尼同时期的机器的电路构架基本是雷同的,SW1的收音部分基于三枚芯片分别是中放鉴频CX20111,立体声解码LA3335和功放BA5208AF, 前两者是索尼很常用的,例如SW55等也都有使用。调频的电路比较简单,使用三联调谐,低噪声场效应高放管2SK238的输入和输出各有一联调谐,为的是或者最佳选频特性,尽可能的压制谐振点之外的杂散干扰,选频放大后的广播信号进入20111的第7脚进一步放大,芯片5脚为本振连,本振信号同时送入锁相环芯片用来调谐和稳频。中放通路有两只280K带宽的陶瓷滤波器用来选频,同时保证足够的音频带宽,早期的数调机中频带宽都略宽,其实可以适当减小例如230K,获得更好的选择性。鉴频移相由10.7M晶振实现,不存在谐振线圈失谐的问题。鉴频后的音频信号由芯片21脚输出, 经过有源LPF和缓冲级后进入LA3335作立体声解调, 3335是三洋的低压立体声解码方案,采用贴片封装,体积极小。立体声信号经过简单的音调处理电路后由BA5208AF完成功率放大。 BA5208AF是罗姆半导体的低压BTL 功率放大芯片,它在3V电源BTL模式下可以输出0.4W的功率,推动SW1的0.25W的喇叭非常合适。在插入耳机的时候,芯片工作在OTL双声道模式。

  调幅部分采用高中频二次变频的设计,中长波和短波共用变频级以后的部分。磁棒感应的信号经过场管高放后通过‘中周’耦合进入变频级。在高放管的输入级,可以通过机身侧面的远近程开关衰减强信号,同时20111的19脚也可以输出AGC信号,经过差分放大后控制高放管增益避免强台阻塞。短波信号首先会经过带通滤波器,这里是不调谐的,因此只能将短波频段外的信号衰减,高放后的信号再进行滤波后进入第一混频级。第一混频采用了双场管平衡混频的设计,平衡混频有很好的动态范围,可以很好的抑制杂散信号和交互调干扰,使得第一中频更加纯净。第一本振由锁相环控制,带缓冲输出。中频信号为55.845的高中频,中频频率高于2倍的接收频率,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的抑制镜像。中频信号经过中周耦合和滤波器滤波后进入第二变频级,变频管为场管,但是没有设计平衡混频,二本振信号由晶振产生,非调谐。变频后的455二中频信号由场管2SK209放大再由5脚的3联滤波器滤波进入20111的14脚进行中放和检波。检波后的音频信号同样由21脚输出。顺便说一下与SW1配套的AN-101有源天线,它可以工作在中长波和短波频段,属于非调谐的宽带天线,是比较实用的。

   SW1有少量的贴片电解,也同样难逃漏液的噩运。因此几乎每台都要打理更换电容,除此之外此机鲜见其他故障,声音洪亮温暖,接收能力强,非常值得拥有把玩。